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引起流行性真菌病害,在世界各地的麦区广泛发生,一般会导致小麦减产10-15%,严重时高达50%,同时对小麦品质也造成不利影响。发掘抗白粉病基因、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小麦白粉病危害最经济、有效、环保的途径,对保障小麦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
何华纲博士致力于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。近来从100份硬粒小麦种质中筛选到1份抗白粉病品系TRI 1796,随后用抗、感白粉病的硬粒小麦杂交构建遗传分析群体。研究表明,TRI 1796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提供。采用BSR-Seq技术和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,将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在2B染色体短臂末端0.22 cM遗传区间,明显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其他抗性位点,因而被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Pm68。
此外,在对30份森林黑麦进行白粉病鉴定的基础上,利用抗病品系SESY-01和感病品系SESY-11杂交,配制遗传作图群体,采用类似的技术手段进行遗传分析,将一个显性的抗白粉病新基因PmSESY定位在1R染色体长臂末端。
抗白粉病新基因Pm68和PmSESY对100多份采集自全国各地的小麦白粉菌均有良好抗性,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。上述成果近期发表于作物遗传育种权威杂志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》(农林科学1区)。
原文链接:
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007/s00122-020-03681-2
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007/s00122-020-03739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