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江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方网站!

江大主页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English

(江苏大学国际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挂靠)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人才培养 >> 本科生教育 >> 正文

我院组织师生赴天目山开展野外实践教学

编辑:袁卫家 时间:2025年07月05日 09:24 访问次数:

6月21日—28日,我院60名师生来到浙江天目山,开展了为期八天的野外实践教学活动。

 

 

抵达首日,师生们抓住午后转晴的间隙开展昆虫采集。陈亮老师现场指导鳞翅目昆虫鉴定技巧,青凤蝶的翅脉特征通过展翅板直观呈现。次日因暴雨,原定野外作业转为博物馆研学,植被演替动态模型与华南虎标本构成立体课堂。下午师生来到古寺探访,苔痕石栏诠释微生态,银杏古树讲述物种延续,师生在雨幕中感悟生命韧性。雨夜驻地则化身知识竞技场。微生物分类抢答赛以雨声为背景音,昆虫目级阶元速辨考验团队协作,标本压制沙沙声里,科学精神与青春热情共振。

 

 

6月23日放晴后,师生立即投入植物标本的采集和鉴定,共鉴定出蕨类、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100余种。标本制作环节,植物叶片在吸水纸上拓印的天然脉络,被学生称为“大自然的版画”。持续阴雨的24日反成微生物研究良机,共获得牛肝菌、灵芝、马勃等20余株标本。通过显微摄影技术,同学们观察到菌丝体的三维结构,深化了对“真菌在物质循环中作用”的理解。

6月25日,动物学小组采用“网捕+灯诱”法捕获蝉若虫蜕皮全过程;标本制作台上,青凤蝶鳞粉在针插整姿中化作“昆虫美术馆”的展品。26日的垂直带谱考察中,从山脚樟树林到山顶草甸,海拔变化引发的植被演替规律跃然眼前。植物拓染环节则融合科学与艺术,同学们用槌击法留存植物形态,将花瓣色素拓印于棉布,创作出兼具学术与审美价值的作品。实习尾声的创意制作环节,狸奴戏球、蝶栖叶梦等植物材料手作,将十日观察升华为兼具科学性与想象力的艺术表达。6月30日的答辩会上,12个小组展示的调研报告覆盖昆虫多样性、植被垂直分布等主题。

 

 

天目山的雨露阳光不仅滋养了万千物种,更在青年学子的心中播下了求知的种子。带队负责老师表示,将持续优化野外实践教学模式,让更多学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成长。

 


江苏大学 | 本站首页 | 管理员登录

地址: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电话:0511-88788933 邮编:212013 E-mail:skyxzb@ujs.edu.cn

您好,您是第 位访客